嵌 固 端 梁 柱 节 点 设 计 (GB/T
50011-2010)(2024 年版)
子程序界面
技术条件
-
摘要:按实配的受弯承载力或纵向钢筋面积放大值,复核梁柱节点是否符合嵌固端要求。
-
编制依据
-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以下简称“抗震通用规范”;
-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
-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T 50010-2010(2024 年版),以下简称“混凝土标准”;
-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T 50011-2010(2024 年版),以下简称“抗震标准”;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 50476-2019,以下简称“耐久性标准”;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以下简称“高规”。
-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抗震标准第 6.1.14 条第 3 款规定,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
高规第 12.2.1 条第 3 款规定,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
当上下柱截面不同且下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 1.1 倍时,程序将验算下柱上端实配的受弯承载力与同一方向上柱下端实配的受弯承载力的比值 Kc 是否大于 1.1。
-
适用于跨高比不小于 5 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 按混凝土标准公式(6.2.7-1)有屈服点普通钢筋计算。
基本信息
-
计算方式
-
选择计算方式,可选择“增大纵筋计算值”“实配受弯承载力”。
-
当选择“增大纵筋计算值”时,按抗震标准第 6.1.14 条第 3 款第 2)项计算。
-
当选择“实配受弯承载力”时,按抗震标准第 6.1.14 条第 3 款第 1)项判断实配受弯承载力是否符合要求。
-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
-
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组合内力
-
上层柱轴向力设计值 N
-
N——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上层柱轴向力设计值(kN)。
-
当输入不大于 1.0 的数值时为轴压比 N/(fcA)。
-
当选择“自动”时,按步长为 0.05 输出轴压比在 0.0~1.0 之间相应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
下层柱轴向力设计值 Nd
-
Nd——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下层柱轴向力设计值(kN)。
-
当输入不大于 1.0 的数值时为轴压比 Nd/(fcA)。
-
当选择“自动”时,与上层柱轴向力设计值 N 相等。
-
可输入“N+0.15”“N+200”两数相加形式。加号前的“N”代表上层柱轴向力设计值,加号后的数值表示下层柱轴向力比上层柱轴向力增加的数值。当加号后数值不大于 1.0 时表示增加的轴压比 Nd/(fcA);当加号后数值大于 1.0 时表示增加的轴向力设计值(kN)。
上层柱的几何参数与纵筋、下层柱的几何参数与纵筋
-
截面形式
-
截面宽度 b、截面高度 h
-
方柱边长 h
-
圆柱直径 d
-
角部纵向钢筋直径 dz
-
水平方向中部纵向钢筋
-
垂直方向中部纵向钢筋
梁选项
-
垂直方向与柱连接的梁
-
水平方向与柱连接的梁
-
实配纵筋输入方式
下侧梁的几何参数与纵筋、上侧梁的几何参数与纵筋、左侧梁的几何参数与纵筋、右侧梁的几何参数与纵筋
-
截面宽度 b、截面高度 H
-
受拉区翼缘宽度 bf、受拉区翼缘高度 hf
-
受压区翼缘宽度 bf'、受压区翼缘高度 hf'
柱材料
-
纵向钢筋净保护层厚度 cs
-
cs——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mm)。
-
当输入“一类”“二a类”“三a类”“三a类(寒)”等环境类别时,程序根据箍筋直径 dg、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所处环境类别,按
混凝土标准第 8.2.1 条确定柱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当输入“Ⅰ-A”“Ⅰ-B”“Ⅱ-C”等环境作用等级时,程序按箍筋直径 dg、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所处环境类别,根据耐久性标准确定柱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当输入“一类”“二a类”“三a类”“三a类(寒)”等环境类别或“Ⅰ-A”“Ⅰ-B”“Ⅱ-C”等环境作用等级时,默认的箍筋直径 dg 取
10mm。
-
纵筋直径 d 将根据实配钢筋的直径确定。
梁材料
相关页
工程名称
构件编号
计算结果第一层编号
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 γ0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图例
构件 |
矩形截面 |
圆形截面 |
柱 |
|
|
梁 |
矩形截面 |
倒T形截面 |
|
|
倒L形截面 |
T形截面 |
|
|
T形截面 |
工形截面(不对称) |
|
|
模块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