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板 式 楼 梯 (GB/T 50010-2010)(2024 年版) 子程序界面
技术条件
基本信息
-
楼梯类型
-
支座条件
-
设置楼梯(板式楼梯的梯板或梁式楼梯的梯梁)高低两端的支座条件,可选择“两端铰支”“两端弹性”“两端固端”“低端固定高端铰支”“低端铰支高端固定”“低端滑动高端弹性”。
-
低端支座、高端支座及跨中最大弯矩按下列方法取值:
-
“两端铰支”,低端支座和高端支座弯矩取 0,跨中最大弯矩按 ql02/8 计算,q 为梯板或梯梁上的均布荷载设计值,l0 为梯板或梯梁的计算跨度;
-
“两端弹性”,根据“弹性支座弯矩”“低端支座弯矩系数 Kl”“高端支座弯矩系数 Kh”“跨中最大弯矩系数 Km”等输入值计算;
-
“两端固端”,低端支座和高端支座弯矩按 -ql02/12 计算,跨中最大弯矩按 ql02/24 计算;
-
“低端固定高端铰支”,低端支座弯矩按 -ql02/8 计算、高端支座弯矩取 0,跨中最大弯矩按 -9ql02/128 计算;
-
“低端铰支高端固定”,低端支座弯矩取 0、高端支座弯矩按 -ql02/8 计算,跨中最大弯矩按 -9ql02/128 计算;
-
“低端滑动高端弹性”,低端支座弯矩取 0,高端支座弯矩、跨中最大弯矩根据“弹性支座弯矩”“高端支座弯矩系数 Kh”“跨中最大弯矩系数 Km”等输入值计算。
-
当选择“低端滑动高端弹性”、楼梯类型为“板式 A 型 ( ╱ )”“板式 B 型 (__╱ )”“板式 C 型 ( ╱ ̄)”“板式 D 型 (__╱ ̄)”时,可选择平法图集中滑动支座的做法,即图集中的 ATa、ATb、BTb、CTa、CTb 或 DTb 型楼梯。
-
梁式楼梯的梯板踏步段、低端平板、高端平板及中位平板的左右两端均按铰支考虑,跨中最大弯矩按 ql02/8 计算。
选项
-
低端支座弯矩系数 Kl、高端支座弯矩系数 Kh
-
跨中最大弯矩系数 Km
-
Km——跨中最大弯矩系数,跨中最大弯矩按 Kmql02 计算。
-
当输入“自动”时,由程序根据高低两端弯矩系数计算跨中最大弯矩系数 Km。即跨中最大弯矩值为高低两端分别施加 -Klql02、-Khql02 的弯矩、在均布荷载 q 作用下单跨简支梁的静力解。
-
当输入的数值不小于 1.0 时,表示输入的是跨中等效弯矩放大系数 γm。此时,程序自动计算跨中最大弯矩系数 Km,其计算方法与输入“自动”的情况相同,但对均布荷载 q 放大 γm 倍。
-
如果用户输入的跨中最大弯矩系数 Km 小于程序按“自动”计算出的静力解,子程序状态栏及计算结果中将给出警告错误信息。
-
两端固端的梯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跨中最大弯矩为 ql02/24,当跨中最大弯矩系数 Km 小于 1/24 时,计算结果中将给出提示信息。
-
挠度验算
-
挠度系数
-
跨中挠度系数。该系数乘以 ql4/B 即为跨中挠度,式中 B 为受弯构件的长期刚度。
-
仅当“支座条件”为“两端弹性”或“低端滑动高端弹性”时,“挠度系数”才允许用户进行定义。
-
“支座条件”为“两端铰支”时的挠度系数为 5/384;“支座条件”为“低端固定高端铰支”“低端铰支高端固定”时的挠度系数为 2.08/384;“支座条件”为“两端固端”时的挠度系数为 1/384。当“支座条件”为“两端弹性”或“低端滑动高端弹性”时,其跨中挠度系数介于“两端铰支”“两端固端”二者之间。用户可根据实际的支座条件、计算跨度等情况,自行定义支座弯矩取值以及挠度系数。
-
当输入“自动”时,程序根据两端支座弯矩及跨中弯矩系数计算确定跨中挠度系数。
-
考虑踏步刚度
-
详细的挠度验算结果
-
挠度限值系数 κ
-
裂缝宽度验算
-
设置是否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
裂缝宽度验算时采用的弯矩值,取相应于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
-
裂缝宽度验算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 As 按实配钢筋的截面面积取值。
-
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 cs=as-d/2,d 为实配钢筋的直径。
-
当 fy 大于 270N/mm2 时,均按带肋钢筋考虑,相对粘结特性系数 υ 取 1.0。
-
表面裂缝计算宽度限值 ωmax
-
底筋系数
-
板式楼梯板底纵筋或梁式楼梯梁底纵筋的截面面积的实配放大系数。
-
当显示实配钢筋时,如果最大裂缝宽度验算或挠度验算不满足,可适当放大底筋系数,增加实配钢筋的截面面积,重新进行验算。
-
当“配筋方案”选择“不显示实配钢筋”时,最大裂缝宽度验算或挠度验算时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 As,取底筋系数与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计算值的乘积。
几何参数
-
踏步段水平长 Lsn
-
Lsn——踏步段水平长(mm)。
-
用于除板式 E 型、梁式 E 型之外的楼梯。
-
低端平板长 Lln、高端平板长 Lhn
-
梯板、梯梁跨度 Ln
-
Ln——梯板、梯梁跨度(mm)。
-
用于板式 E 型、梁式 E 型楼梯。
-
中位平板长 Lmn
-
Lmn——中位平板长(mm)。
-
用于板式 E 型、梁式 E 型楼梯。
-
梯板厚度 h1
-
h1——踏步段梯板的厚度以及板式楼梯低端、高端或中位平板的厚度(mm)。
-
允许输入相应受力方向计算跨度 L0 的分数,例如“1/25”“/25”,表示梯板厚度 h1 取 L0/25。允许的格式还有“2/55”“1/27.5”等。
-
当选择“自动”时,程序根据梯板的受剪承载力、受弯承载力、挠度限值、表面裂缝计算宽度限值等情况自动确定梯板厚度。
-
当选择“自动”、由程序自动确定梯板厚度 h1 时,“底筋系数”取 1.0。当未指定挠度限值或表面裂缝计算宽度限值时,分别按 l0/200、0.30mm 考虑。
-
水平梯板厚度 h2
-
踏步段总高度 Hs
-
楼梯踏步级数 n
-
n——楼梯踏步级数。
-
楼梯踏步数 m=n-1。
-
用于除板式 E 型、梁式 E 型之外的楼梯。
-
低端踏步级数 nl、高端踏步级数 nh
-
nl、nh——分别为低端、高端踏步级数。
-
楼梯踏步级数 n=nl+nh。
-
用于板式 E 型、梁式 E 型楼梯。
-
踏步高度 hs
-
踏步宽度 bs
-
关联输入
-
以下三对输入框的输入是相互关联的,改变前者,后者将根据楼梯踏步级数随之更新,反之亦然:
-
“踏步段水平长 Lsn”“踏步宽度 bs”;
-
“梯板、梯梁跨度 Ln”“踏步宽度 bs”;
-
“踏步段总高度 Hs”“踏步高度 hs”。
-
改变“楼梯踏步级数 n”的输入值,则“踏步宽度 bs”“踏步高度 hs”两个输入框中的数据将分别根据公式 hs=Hs/n、bs=Lsn/(n-1)实时变化。
-
改变“低端踏步级数 nl”或“高端踏步级数 nh”的输入值,则“踏步宽度 bs”“踏步高度 hs”两个输入框中的数据将分别根据公式 hs=Hs/n、bs=(Ln-Lmn)/(n-2)实时变化。
-
改变“中位平板长 Lmn”的输入值,则“踏步宽度 bs”输入框中的数据将根据公式 bs=(Ln-Lmn)/(n-2)实时变化。
-
低端支座宽度 dl、高端支座宽度 dH
-
起步踢面伸入低端支座内距离 dlt
-
梯梁宽度 b、梯梁高度 h
荷载
-
线性恒荷标准值 Pk
-
Pk——线性恒荷标准值(kN/m)。
-
当楼梯类型为板式楼梯时:
-
当楼梯类型为梁式楼梯时:
-
梯板面层厚度及容重 c1、γc1
-
梯板顶棚厚度及容重 c2、γc2
-
楼梯自重容重 γb
-
等效静荷载标准值 qe1、qe2
-
qe1、qe2——分别为作用在板顶面、板底面的常规武器或核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kN/m2)。
-
程序可对平时、战时及战时两面不同荷载进行最不利组合。
-
当 qe1、qe2 同时输入时,按不同时受荷考虑。通常情况下,两者应为异号,以考虑正反两面不同的荷载,程序将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
受弯构件的允许延性比 [β] 取 3.0。
-
板顶等效静荷载标准值 qe1、板底等效静荷载标准值 qe2
材料
-
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ρmin
-
ρmin——一侧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
可输入“自动”“次要构件”以及具体数值。
-
当输入“自动”时,程序按混凝土通规第 4.4.6 条的规定,取配筋率下限与配筋特征值相关表达式二者中的较大值;当非悬臂板的纵向受拉钢筋强度等级不小于 500MPa 时,配筋率下限取 0.15,其余情况取 0.20;配筋特征值相关表达式为 45ft/fy。
-
当输入“次要构件”时,ρmin 取值同“自动”,按混凝土标准第 8.5.3 条规定计算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截面面积。
-
当输入具体数值时,取输入值与配筋特征值(ft/fy)相关表达式二者中的较大值。
-
当“支座条件”选择“低端滑动高端弹性”时,按抗震构造图集第 9-6、9-7、9-8、9-9 页楼梯板配筋构造,上部纵筋、下部纵筋最小配筋率尚应分别不小于 0.15%、0.25%,直径不小于 8mm。
-
除另有规定外,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混凝土通规表 4.4.6 所规定的值。对于受弯构件,应为“0.20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
-
混凝土通规第 4.4.6 条第 2 款规定,“除悬臂板、柱支承板之外的板类受弯构件,当纵向受拉钢筋采用强度等级 500MPa 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率应允许采用 0.15%和 0.45ft/fy 中的较大值”。
-
当有爆炸动荷载作用时,程序考虑了人防规范第 4.11.7 条的规定。
相关页
工程名称
构件编号
板配筋方案
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 γ0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
钢筋弹性模量 Es
疑难解答 【双向板】【梁板式楼梯】等子程序计算结果中有时候实配钢筋前面加注“(Ⅱ)”是什么意思?
图例
模块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