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页 上一层 后一页

弯剪扭构件  (GB 50010-2002)

子程序界面

更新

  • 本子程序界面的原始数据可在取代它的更新子程序当中被打开。

  • 点击本子程序界面左上角“数据”按钮旁的倒三角形下拉菜单,从中选择“在更新版本中打开”,子程序界面的原始数据将在更新的【弯剪扭构件】子程序中打开。

  • 本子程序被取代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自 2011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

技术条件

  • 摘要:支持矩形、T形、倒T形、工形等截面受弯(单/双筋)、受剪、受扭承载力计算,提供内力-配筋双向求解功能及构造配筋建议,包含深受弯构件设计。

  • 编制依据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 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和跨高比小于 5 的钢筋混凝土深受弯构件。

  • 混凝土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的截面限制条件,混凝土规范是以 hw/b 不大于 6 的试验为依据。

  • 当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360N/mm2 时,程序在计算结果中将予以提示。

计算设置

  • 计算方式

    • 设置弯剪扭承载力正算或反算的计算方式,可选择“已知 内力 求 配筋”“已知 配筋 求 内力”。

    • 当选择“已知 配筋 求 内力”时,不能考虑扭矩。

  • 截面位置

    • 设置计算截面位置,可选择“一级框架梁”“二级框架梁”“三级框架梁”“四级框架梁”“一般位置”。

  • □支座截面

    • 设置是否为支座截面。

    • 对于一~四级框架梁,当勾选本项时即为框架梁端。

    • 当“计算方式”选择“已知 内力 求 配筋”时,对于框架梁端,若相对受压区高度 ξ 超过规范限值且“受压纵筋面积 As'”为零时,程序将根据“截面位置”取 As'=0.5As(一级框架梁)或 As'=0.3As(二~四级框架梁)后重新进行配筋计算。

  •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

    • 设置是否考虑地震作用组合。

    • 当勾选本项时,输入的弯矩、剪力等荷载效应设计值,应为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内力。

    •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程序考虑了梁正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0.75,受剪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0.85。

  • □有屈服点钢筋 

    • 设置纵向受拉钢筋是否为有屈服点普通钢筋。

    • 有屈服点、无屈服点普通钢筋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 分别按混凝土规范公式(7.1.4-1)、公式(7.1.4-2)计算。

  • □集中荷载作用下剪扭构件 

    • 设置是否为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独立梁。

    • 所谓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作用有多种荷载、且其中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 75% 以上的情况。

    • 独立梁为不与楼板整体浇筑的梁。

  • 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的距离 A

    • a——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或节点边缘的距离(mm)。

    • 当“计算方式”选择“已知 内力 求 配筋”时,可输入“自动”,取 a=M/V。当“计算方式”选择“已知 配筋 求 内力”时,a 应输入具体数值,不允许输入“自动”。

  • 箍筋间距 S

    • S——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间距(mm)。

    • 输入范围:50≤S≤1000。

钢筋、混凝土

  • □直接输入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 设置是否直接输入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请参阅“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当勾选“□直接输入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时,本输入框为“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 fcu,k”。

  •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 fcu,k

    • fcu,k——边长为 150mm 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

    • 当未勾选“□直接输入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时,本输入框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c

    •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t

    •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fy'

    • fy'——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 当“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fy'”为“自动”时,取 fy'=fy

    • 请参阅“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 抗拉钢筋弹性模量 Es

内力、配筋

  • 弯矩设计值 M

    • M——弯矩设计值(kN·m)。

    • 当“计算方式”选择“已知 内力 求 配筋”时,本输入框为“受拉纵筋面积 As”。

  • 受拉纵筋面积 As

    • As——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mm2)。

    • 当“计算方式”选择“已知 配筋 求 内力”时,本输入框为“弯矩设计值 M”。

  • 受压纵筋面积 As'

    • As'——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mm2)。

    • 可输入 As 的系数加上符号“As”,此时 As' 取该系数与 As 的乘积。例如“0.3As”“0.5As”,分别表示取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As 的 0.3 倍、0.5 倍。

  • 剪力设计值 V

    • V——剪力设计值(kN)。

    • 当“计算方式”选择“已知 内力 求 配筋”时,本输入框为“箍筋面积 Asv”。

  • 箍筋面积 Asv

    •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mm2)。

    • 当“计算方式”选择“已知 配筋 求 内力”时,本输入框为“剪力设计值 V”。

  • 受扭纵筋与箍筋配筋强度比值 ζ

    • ζ——受扭的纵向钢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值。对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其 ζ 值应符合 0.6≤ζ≤1.7 的要求。

    • 当“受扭纵筋与箍筋配筋强度比值”输入“自动”时,取 ζ=1.2;

  • 受拉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

    • as——受拉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mm)。

    • 当 as 输入为“一类”“二a类”等环境类别时,默认的纵筋直径 d=25mm。

    • 请参阅“受拉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

  • 受压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

    • as'——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mm)。

    • 当输入“自动”时,取 as'=as

  • 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ρmin

    • ρmin——一侧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 当输入具体数值时,取输入值、0.2 及 45ft/fy 三者中的较大值。

    • 当输入“自动”时,取 0.2 和 45ft/fy 二者中的较大值。

  • 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 ρsh,min

    • ρsh,min——深受弯构件水平分布纵筋最小配筋率(%)。

    • 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ρsh=Ash/(bsv)。

深受弯构件

  • 计算跨度 l0

    • l0——梁的计算跨度(mm)。

    • 程序根据计算跨度 l0 判断是否为深受弯构件。当 l0/h<5 时,按深受弯构件计算正截面受弯、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当输入“l0/h≥5”时,则不进行判断,总是按普通的受弯构件计算。

  • 考虑地震作用的框架梁,当其为深受弯构件时,抗剪承载力中的混凝土项取非抗震情况下的 60%,箍筋项、水平分布筋项承载力同非抗震。

  • 水平分布筋钢筋强度设计值 fyh=fy

截面尺寸

  • 截面形式

    • 设置构件的截面形式,可选择“矩形截面”“倒T形截面”“倒L形截面”“T形截面”“工形截面(对称)”“工形截面(不对称)”。

  • 截面宽度 b截面高度 H

    • b、H——分别为截面宽度、高度(mm)。

  • 受拉区翼缘宽度 bf受拉区翼缘高度 hf

    • bf、hf——分别为受拉区翼缘宽度、高度(mm)。

    • 当“截面形式”选择“工形截面(对称)”时,输入框分别为“翼缘宽度 bf、bf'”“翼缘高度 hf、hf'”。

  • 受压区翼缘宽度 bf'受压区翼缘高度 hf'

    • bf'、hf'——分别为受压区翼缘宽度、高度(mm)。

截面核心部分的尺寸

  • 当“受拉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或“受压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输入框采用两个数值相加的输入形式时,例如“30+10”“25+10”等形式时,程序取加号前面的数值“30”“25”作为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s。在受扭承载力验算计算截面核心部分的尺寸时,该值即为箍筋内表面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 当“受拉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或“受压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输入框采用非两个数值相加的输入形式时,程序默认纵筋直径取 25mm;受拉区、受压区箍筋内表面至截面受拉区、受压区边缘的距离,分别按 as 减去 12.5mm、as' 减去 12.5mm 取值。

  • 请参阅“受拉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

箍筋构造

  • 箍筋构造

    • 混凝土规范表 11.3.6-2 规定梁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一级取 hb/4、6d、100mm 三者的最小值;二级取 hb/4、8d、100mm 三者的最小值;三、四级取 hb/4、8d、150mm 三者的最小值。

    • 程序中构造钢筋的最大箍筋间距未考虑纵向钢筋直径,取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的两倍。箍筋最小直径按加密区取,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数值还应增大 2mm。

    • 非抗震时箍筋最大间距按混凝土规范表 10.2.10 规定,最小直径按混凝土规范第 10.2.11 条规定采用。

    • 当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小于 d/4(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大直径)。

  •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ρsvsv=Asv/(bs)] 应符合混凝土规范相关要求,最小面积配筋率按下列规定计算:

    • 一级抗震框架梁:ρsv,min=0.30ft/fyv

    • 二级抗震框架梁:ρsv,min=0.28ft/fyv

    • 三、四级抗震框架梁:ρsv,min=0.26ft/fyv

    • 一般(非抗震)梁:当 V>0.7ftbh0 时,ρsv,min=0.24ft/fyv


相关页


图例

  • 当按下位于子程序标题栏下方的“图例”按钮(使其处于按下凹陷状态)以选择显示图例时,在子程序计算结果的首行位置将自动插入相应的图例。

  • 可将鼠标移到下列相应图例上单击右键,选择“复制”,然后在子程序计算结果中将光标定位到目标位置后单击右键,选择“粘贴”。

矩形截面

倒T形截面

倒L形截面

T形截面

工形截面(对称)

工形截面(不对称)


模块信息

  • 子程序编号:MID023。

  • 功能编号:FUN018。

  • 发布版本:V2002.29.0529,发布日期:2002-06-20。

  • 取代:MID019。

  • 被取代:MID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