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页 上一层 后一页

5.3 变形计算

5.3.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注:1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 55003—2021)废止的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强制性条文。

  2 第 4.2.6 条取代。

5.3.2 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

5.3.3 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很大、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 值控制;对于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必要时尚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2 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

5.3.4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 5.3.4 规定采用。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

表 5.3.4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变形特征

地基土类别

中、低压
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0.002

0.003

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
柱基的沉降差

框架结构

0.002L

0.003L

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

0.0007L

0.001L

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
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

0.005L

0.005L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 6m)柱基的沉降量(mm)

(120)

200

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
(按不调整轨道考虑)

纵向

0.004

横向

0.003

多层和高层建筑
的整体倾斜

Hg≤24

0.004

24<Hg≤60

0.003

60<Hg≤100

0.0025

Hg>100

0.002

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

200

高耸结构基础的倾斜

Hg≤20

0.008

0<Hg≤50

0.006

50<Hg≤100

0.005

100<Hg≤150

0.004

150<Hg≤200

0.003

200<Hg≤250

0.002

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
(mm)   

Hg≤100

400

100<Hg≤200

300

200<Hg≤250

200

注:1 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2 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

  3 L 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g 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4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5 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 6~10m 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注:1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 55003—2021)废止的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强制性条文。

  2 第 4.2.6 条取代(原则性)。

5.3.5 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其最终变形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5.3.5)

式中:s——地基最终变形量(mm);

   s'——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无地区经验时可 根据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Es)、基底附加压力按表 5.3.5 取值;

   n——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图 5.3.5);

   p0——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

  Esi——基础底面下第 i 层土的压缩模量(MPa),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

zi、zi-1——基础底面至第 i 层土、第 i-1 层土底面的距离(m);

αiαi-1——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 i 层土、第 i-1 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 K 采用。

图 5.3.5  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示意

1—天然地面标高; 2—基底标高; 3—平均附加

应力系数 α 曲线;4—i-1 层; 5—i 层

表 5.3.5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ψs

Es(MPa)

2.5 4.0 7.0 15.0 20.0

基底附加压力

p0≥fak
p0≤0.75fak

1.4
1.1

1.3
1.0

1.0
0.7

0.4
0.4

0.2
0.2

5.3.6 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Es),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Ai——第 i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5.3.7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zn(图 5.3.5),应符合 式(5.3.7)的规定。当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土层时,应继续计算。

    (5.3.7)

式中:△s'i——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 i 层土的计算变形值(mm);

   △s'n——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 △z 的土层计算变形值(mm),△z 见图 5.3.5 并按表 5.3.7 确定。

表 5.3.7  △z

b(m)

b≤2

2<b≤4

4<b≤8

8<b

z(m)

0.3

0.6

0.8

1.0

5.3.8 当无相邻荷载影响,基础宽度在 1m~30m 范围内时,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公式(5.3.8)进行计算。在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zn 可取至基岩表面;当存在较厚的坚硬黏性土层,其孔隙比小于 0.5、压缩模量大于 50MPa,或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其压缩模量大于 80MPa 时,zn 可取至该层土表面。此时,地基土附近压力分布应考虑相对硬层存在的影响,按本规范式(6.2.2)计算地基最终变形量。

zn=b(2.5-0.4lnb)    (5.3.8)

式中:b——基础宽度(m)。

5.3.9 计算地基变形时,应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其值可按应力叠加原理,采用角点法计算。

5.3.10 

5.3.11 

5.3.12 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