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数
子程序界面(参数)
参数设置
-
剪切部位
-
设置抗剪验算时所取的基础底部剪切部位,可选择“柱边缘处”“柱边缘 H0/2 处”“柱边缘 H0 处”。
-
在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时,取支座边缘处作为验算受剪承载力的截面;当选择“柱边缘处”“柱边缘 H0/2 处”“柱边缘 H0 处”时,分别取支座边缘处、距支座边缘处 0.5h0 处、距支座边缘处 h0 处的剪力作为验算的剪力设计值。
-
对于二阶及二阶以上阶梯形基础各阶梯剪切验算部位的选择,本输入框同样也起控制作用。
-
荷载输入
-
设置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上的作用效应的输入方式,可选择“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标准及基本组合”。
-
当选择“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在“工况”中输入柱底、墙底在永久荷载作用、可变荷载作用、风荷载作用、地震作用等各工况下作用效应标准值,由程序进行作用效应组合,计算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及基本组合时的各组控制内力。
-
当选择“标准及基本组合”时,在“标准”“基本”中分别输入若干组柱底、墙底内力标准组合值及基本组合值。
-
当有基础梁等传来的附加荷载时,两种输入方式均在“工况”中输入外加荷载效应标准值。
-
指定计算柱墙及各工况下作用效应标准值的输入方法请查阅“各工况下作用效应的标准值”。
-
柱底、墙底内力标准组合值及基本组合值的输入方法请查阅“标准组合值”“基本组合值”。
-
□考虑双向偏心
-
设置是否考虑双向偏心荷载作用。
-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考虑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底面角部最大 pkmax、最小压力值 pkmin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pkmax=(Fk+Gk)/A+Mxk/Wx+Wyk/Wy;
pkmin=(Fk+Gk)/A-Mxk/Wx-Wyk/Wy。
式中: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压力为正值、拉力为负值;
Gk——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自重标准值(kN);
Mxk、My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绕通过基础形心 x、y 主轴的力矩值(kN·m),此处均取绝对值;
Wx、Wy——基础底面 x、y 轴的抵抗矩(m3)。
-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考虑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底面角部最大压力值 pmax、最小压力值 pmin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pmax=(F+G)/A+Mx/Wx+Wy/Wy;
pmin=(F+G)/A-Mx/Wx-Wy/Wy。
式中:F——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压力为正值、拉力为负值;
G——考虑作用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自重(kN)。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G 取 γGGk,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G 取 1.35Gk;
Mx、My——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绕通过基础形心 x、y 主轴的力矩值(kN·m),此处均取绝对值。
-
考虑双向偏心的基础底面不得有零应力区,即:pkmin≥0。
-
当未勾选本项时,仅考虑轴心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作用。
-
□仅单方向水平力
-
设置是否仅考虑单方向水平作用,仅用于当“荷载输入”选择“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
-
当勾选本项时,仅考虑单方向水平作用,可分别输入正、反方向的风荷载作用或水平地震作用。例如平面框架计算软件 PK 中的左风、右风、左地震、右地震等。
-
当未勾选本项时,同时考虑 X、Y 双方向水平作用,同一方向上仅输入一次风荷载作用或水平地震作用,正、反方向的水平作用视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效应组合时,正、反方向水平作用效应应取绝对值相等、互为异号分别进行组合。
-
□区分弯矩、剪力的正负极值
-
设置柱底、墙底内力作用效应组合是否区分弯矩、剪力的正负极值。
-
当勾选本项时,程序将区分弯矩、剪力的正负极值,输出柱底、墙底控制内力。即取包含弯矩 M 最小值(多数情况下为负值)的一组控制内力为 Mmin;取包含弯矩 M 最大值(多数情况下为正值)的另一组控制内力为 Mmax。同理可得剪力 V 最小值、最大值对应的两组控制内力 Vmin、Vmax。
-
当未勾选本项时,程序分别取包含弯矩 M、剪力 V 绝对值最大的组合内力为 Mmax、Vmax,不输出 Mmin、Vmin。控制内力 Mmax、Vmax 中的弯矩、剪力绝对值最大,其实际数值可能为正值,也有可能为负值。
-
□进行天然地基与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
-
设置是否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当勾选本项时,程序判断各组组合内力是否有地震作用,对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内力进行相应计算。
-
当“荷载输入”选择“标准及基本组合”时,若需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除输入有地震组合参与组合的内力外,通常情况下还应考虑无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内力。
-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详见抗震规范第 4.2.1 条规定。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ξa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按基础规范第 5.2.3 条的原则确定。
-
当勾选“□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本输入框为“修正后的特征值 fa”。
-
基础规范第 5.2.3 条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
修正后的特征值 fa
-
承载力修正系数 ηb、ηd
-
土的重度 γ
-
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γm
-
基础底面宽度 b
-
基础埋置深度 d
-
起始修正深度 d0
基础尺寸
-
基础旋转角度 α
-
α——基础相对于外荷载坐标轴(或柱墙局部坐标轴)的旋转角度 α (°),规定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其值为正值,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则为负值。
-
当多柱(墙)归并计算且各柱(墙)旋转角度不同时,按照以下规则来输入:
-
可输入多个数值,数值之间以“,”(逗号)分隔,例如“0,90”“0,90,0”。
-
旋转角度 α 的输入顺序应当与“工况”表格中柱墙的序号保持一一对应关系。
-
倘若旋转角度 α 的个数少于归并柱(墙)的数量,那么那些未被指明旋转角度的柱墙,其旋转角度均以最后一个输入的数值为准。
-
对于剪力墙而言,尤其需要留意其局部坐标轴的角度,应当依照相应外接计算程序的使用手册以及输出结果来正确输入“基础旋转角度 α”。通常来讲,剪力墙沿垂直方向布置时,基础旋转角度 α 取值为 0°;而当剪力墙沿水平方向布置时,α 的取值为 -90°。
-
更为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如何输入基础(或承台)旋转角度 α ?”。
自重、土重
柱截面尺寸
-
□柱局压验算
-
□斜面受压
-
设置不等高基础验算柱下局部受压承载力时的计算底面积是否考虑斜面部分面积。
-
当未勾选本项时,在对不等高基础进行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时,一般情况下按照柱边扩出 50mm 来确定计算底面积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
当勾选本项时,首先按照柱边扩出 50mm 确定计算底面积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若不满足要求,程序将以每边各增加 25mm 的步长来扩大计算底面积,直到局部受压验算满足或者每边增加的长度超过柱最小边的 1/4 为止。
-
柱截面高度 hc
-
柱截面宽度 bc
材料
-
最小配筋率 ρmin
-
as
-
as——受拉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mm)。
-
在进行配筋计算时,程序根据 X、Y 两方向的弯矩大小,将弯矩值较大的纵筋排布在下层,而弯矩值较小的纵筋排布在上层。上层纵筋的 as'=as+d,式中 d 为两方向纵筋的平均直径,程序根据基础高度在 12mm~25mm 范围内取值。
-
基础规范第 8.2.2 条第 3 款规定,“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 40mm;无垫层时不小于 70mm”。
外接计算程序
-
计算程序类别
-
设置外接计算程序的类别。
-
可选择“SATWE (版本:2006年06月16日)”“TAT (版本:2006年06月16日)”“SATWE (版本:2003年12月12日)”“TAT-8 (版本:2003年12月12日)”“SSW (广厦结构CAD11.0版)”“SS (广厦结构CAD11.0版)”“SSW (广厦结构CAD10.0版)”“SS (广厦结构CAD10.0版)”“TBSA (6.0 版本)”。
-
当选择“SS (广厦结构CAD11.0版)”或“SS (广厦结构CAD10.0版)”时,不能读取偶然偏心及竖向地震工况的作用效应。
-
当选择“SATWE (版本:2006年06月16日)”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
数据文件目录
计算结果输出
-
计算结果输出内容
-
设置基础的计算结果输出内容和形式,可选择“详细”“简单”“详细列表”“简单列表”。
-
当选择“详细”时,输出详细的计算结果。
-
当选择“简单”时,计算结果中省略基底控制内力步骤的符号说明、计算公式等。
-
当选择“详细列表”时,将计算过程中的主要参数、验算结果以列表方式输出。
-
当选择“简单列表”时,将计算过程中的主要参数、验算结果以列表方式输出。计算结果中省略部分计算公式、基底控制内力步骤的符号说明等。
-
工况组合输出内容
-
设置各工况下柱底内力组合计算的输出内容,可选择“详细”“较详细”“简单”。
-
当选择“详细”时,输出组合系数、各工况下的组合值、控制内力的标准组合值、基本组合值。
-
当选择“较详细”时,输出组合系数、控制内力的标准组合值、基本组合值。
-
当选择“简单”时,仅输出控制内力的标准组合值、基本组合值。
相关页
工程名称
构件编号
板配筋方案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疑难解答 扩展基础(桩基承台)子程序荷载输入正负号的约定
如何输入基础(或承台)旋转角度 α ?
独立柱基是否要进行剪切计算?基础规范中好像没有规定?
阶梯形、锥形独立柱基(承台)最小配筋面积为什么不是按 ρminbh 计算?
为什么独立基础子程序板底受弯仅按基础规范公式(8.2.7-4)计算弯矩
MⅠ 而不考虑另一截面的弯矩 MⅡ?
为什么柱下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不选择混凝土规范公式(7.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