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 设计 7.2.1 振冲桩处理范围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场地条件确定,当用于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时,宜在基础外缘扩大 1~2 排桩。当要求消除地基液化时,在基础外缘扩大宽度不应小于基底下可液化土层厚度的 1/2。 7.2.2 桩位布置,对大面积满堂处理,宜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对单独基础或条形基础,宜用正方形、矩形或等腰三角形布置。 7.2.3 振冲桩的间距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和场地土层情况,并结合所采用的振冲器功率大小综合考虑。30kW 振冲器布桩间距可采用 1.3~2.Om;55kW 振冲器布桩间距可采用 1.4~2.5m;75kW 振冲器布桩间距可采用 1.5~3.Om。荷载大或对黏性土宜采用较小的间距,荷载小或对砂土宜采用较大的间距。 7.2.4 桩长的确定:当相对硬层埋深不大时,应按相对硬层埋深确定;当相对硬层埋深较大时,按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确定;在可液化地基中,桩长应按要求的抗震处理深度确定。桩长不宜小于 4m。 7.2.5 在桩顶和基础之间宜铺设一层 300~500mm 厚的碎石垫层。 7.2.6 桩体材料可用含泥量不大于 5% 的碎石、卵石、矿渣或其他性能稳定的硬质材料,不宜使用风化易碎的石料。常用的填料粒径为:30kW 振冲器 20~80mm;55kW 振冲器 30~1O0mm;75kW 振冲器 40~150mm。 7.2.7 振冲桩的平均直径可按每根桩所用填料量计算。 7.2.8 振冲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用单桩和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估算: fspk=mfpk+(1-m)fsk (7.2.8-1) m=d2/de2 (7.2.8-2) 式中 fspk——振冲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m——桩土面积置换率; d——桩身平均直径(m); d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 等边三角形布桩 de=1.05s 正 方 形 布 桩 de=1.13s 矩 形 布 桩 de=1.13(s1s2)0.5 s、s1、s2 分别为桩间距、纵向间距和横向间距。 对小型工程的黏性土地基如无现场载荷试验资料,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按下式估算: fspk=[1+m(n-1)]fsk (7.2.8-3) 式中 n——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取 2~4,原土强度低取大值,原土强度高取小值。 7.2.9 振冲处理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有关规定。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Esp=[1+m(n-1)]Es (7.2.9) 式中 Esp——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 Es——桩间土压缩模量(M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压缩模量。 公式(7.2.9)中的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对黏性土可取 2~4,对粉土和砂土可取 1.5~3,原土强度低取大值,原土强度高取小值。 7.2.10 不加填料振冲加密宜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现场工艺试验,确定不加填料振密的可能性、孔距、振密电流值、振冲水压力、振后砂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等。用 30kW 振冲器振密深度不宜超过 7m,75kW 振冲器不宜超过 15m。 7.2.11 不加填料振冲加密孔距可为 2~3m,宜用等边三角形布孔。 7.2.12 不加填料振冲加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加密后原位测试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有关规定确定。 7.2.13 不加填料振冲加密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有关规定。加密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确定。
|
|